在南宋高宗年间,桂林府衙内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报恩故事。当时担任知州的吕愿忠为人刚愎自用,对下属要求极为严苛。某日,朝廷有紧急公文需快马加鞭送往临安,吕愿忠特意挑选了平日办事稳妥的士兵王超担此重任。临行前,吕愿忠再三强调务必按期返回,否则严惩不贷。 谁知天公不作美,王超返程时遭遇连日暴雨,山洪冲毁官道,不得不绕行险峻山路。待他风尘仆仆赶回州衙时,已比约定之期迟了三日。暴怒的吕愿忠不听任何解释,当即下令将王超推出斩首。公堂之上,王超跪地叩首,额头都磕出了血痕,哭诉途中遭遇的种种险境。两旁官员虽面露不忍,却无人敢触怒上官,只能沉默以对。
就在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的瞬间,通判汪圣锡突然排众而出。这位素来正直的官员先向吕愿忠深施一礼,而后娓娓劝道:大人明鉴,王超延误确因天灾所致。若因此处死信使,日后遇紧急军情,谁还敢冒险传信?恐误国事啊!见吕愿忠面色稍霁,汪圣锡又凑近低语:不若明日大人称病不出,下官自会妥善处置。次日,汪圣锡以杖责二十了结此案,王超感激涕零,暗自发誓要报答救命之恩。 两年后的寒食节,州衙录事参军周某竟公然召妓宴饮。此人仗着与宰相秦桧的同窗之谊,平日横行州县。汪圣锡欲上奏弹劾,消息却走漏风声。周某怀恨在心,暗中指使狱吏携密信赴京构陷。已升任衙役班头的王超偶然听闻此事,立即假意资助困窘的狱吏。酒酣耳热之际,他套出密信藏处,趁夜调换了信件内容。 当王超将原信呈给赴任途中的汪圣锡时,这位朝廷命官惊出一身冷汗——信中竟诬告他勾结秦桧政敌赵鼎、李光,此罪足以株连九族。汪圣锡捧着信笺的手不住颤抖,而王超只是憨厚一笑:当年恩公救我一命,今日不过略尽绵力。说罢深揖而退,粗布衣衫很快消失在晨雾中。 这段往事后来被收录在《桂林府志》的轶闻篇中。史官评曰:一介武卒,尚知涌泉相报;千金一诺,更胜满腹经纶。王超虽不识字,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义字的真谛。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,这份跨越阶层的恩义之情,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,照亮了南宋官场的阴暗角落。 发布于:天津市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