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960年,正值五代十国末期动荡不安的岁月。后周殿前司都点检、手握重兵的赵匡胤,趁着率军北征契丹之际,在陈桥驿(今河南封丘东南)发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。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中,禁军将领们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他们连夜将黄袍加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,拥立其登上帝位,从而终结了后周政权,开创了延续三百余年的北宋王朝。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中,有一位关键人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时人评价他国初佐命,功居第一。然而这位开国元勋的结局却令人唏嘘,他最终遭到贬谪,在郁郁寡欢中走完了人生旅程。那么,这位命运多舛的功臣究竟是谁?
一、乱世豪杰的崛起 这位传奇人物名叫李处耘,字正元,出生于潞州上党(今山西长治)的一个将门世家。其父李肇在后唐时期官至检校司徒,在与契丹的激战中壮烈殉国。李处耘在兄弟中排行第二,自幼习武,深得父亲勇武刚烈的性格真传。后晋天福年间,将领张彦泽纵兵劫掠百姓,年轻的李处耘单枪匹马立于里门,箭无虚发,接连射杀十余乱兵,吓得其余士卒不敢近前。次日,他又手刃数名作乱军士,以一己之力守护了乡里安宁。 后汉初立之时,府州守将折从阮慧眼识珠,将这位年轻勇士招致麾下,委以军务重任。此后无论折从阮调任邓州、滑州、陕州还是邠州节度使,李处耘都如影随形,成为其得力助手。显德二年(955年),折从阮病重垂危,临终前特地向朝廷举荐这位年轻才俊。时值李继勋奉命镇守河阳,朝廷遂任命李处耘为其属官。在一次宴射比试中,李处耘连发四箭皆中靶心,其精湛武艺令李继勋刮目相看,从此获得重用。 二、开国元勋的辉煌 显德四年(957年),李继勋被解除节度使职务,但后周世宗柴荣对李处耘的才能颇为赏识,将其调往爱将赵匡胤麾下,委以都押衙要职。这个职位不仅掌管仪仗护卫,更统辖赵匡胤的亲兵卫队,李处耘因此迅速成为赵匡胤的核心心腹。显德六年(959年),柴荣英年早逝,年仅七岁的恭帝继位。作为赵匡胤最信任的将领之一,李处耘与谋士赵普共同策划了那场改变历史的陈桥兵变。 在政变筹备期间,李处耘肩负重任:既要暗中探查诸将动向,又要与赵普共商大计,同时还要秘密策反军中骁将。建隆元年(960年)正月初三,赵匡胤黄袍加身,建立北宋。作为首功之臣,李处耘获封客省使兼枢密承旨、右卫将军。在随后平定李筠叛乱的战役中,他再立战功,晋升为羽林大将军、宣徽北院使。同年十月,他以行营兵马都监之职参与平定李重进叛乱,因功擢升宣徽南院使、枢密副使,成为朝廷重臣。 三、英雄末路的悲歌 乾德元年(963年),湖南军阀周保权内乱,李处耘以都监身份随大将慕容延钊南征。行军至江陵时,他遵照赵匡胤密令,果断占据战略要地,兵不血刃迫使荆南高氏政权归顺。进入湖南后,为震慑敌军,李处耘采取极端手段,将俘虏的敌兵分食给部下,随后大破敌军,顺利攻占潭州(今长沙),为北宋收复湖南全境立下汗马功劳。然而在治军过程中,他因严惩慕容延钊的违纪部属,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产生激烈矛盾。 慕容延钊乃开国元老,连赵匡胤都尊称其为兄,朝廷权衡利弊后,选择牺牲李处耘。他被贬为淄州(今山东淄博)刺史,从此远离权力中心。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令李处耘深受打击,终日郁郁寡欢,终于在乾德四年(966年)忧愤成疾,英年早逝,年仅四十七岁。赵匡胤闻讯悲痛不已,追赠其为宣德军节度使、检校太傅,并让弟弟赵光义(即后来的宋太宗)迎娶李处耘之女为妻。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,李处耘虽含恨而终,但其子李继隆后来成为威震边关的北宋名将,延续了李氏将门荣光。 [1]《宋史·卷二百五十一·列传第十》 [2]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卷三至卷七》 [3]《宋会要辑稿·职官六十四》 [4]《东都事略·卷二十·列传三》 发布于:天津市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